體檢的重要性與必要性——肝腫瘤并門靜脈癌栓形成【廣東高尚醫(yī)學影像】
病史摘要
徐某,男,52歲,有長期飲酒史,上腹不適,要求體檢。
腹部彩超檢查
肝包膜不光滑,內部回聲增粗、分布不均勻
門靜脈右支管腔內見大小約23mm×14mm實性低回聲充填
門靜脈右支內低回聲處可見血流充盈缺損,其內部無明顯血流
超聲提示
肝硬化聲像圖表現
門靜脈內實性占位病變(建議超聲造影)
肝門淋巴結腫大
門靜脈增寬、膽囊旁靜脈曲張
脾腫大
腹水(及少量)
為進一步明確診斷,超聲檢查醫(yī)師與該男士進行溝通后,隨即為其進行超聲造影檢查
超聲造影顯示門靜脈內低回聲呈高增強
延遲期肝S7局部回聲減低,范圍約82mm×50mm
內見范圍約13mm×16mm低增強區(qū)
超聲所見肝包膜不光滑,實質回聲增粗,不均勻,以右葉顯著,肝內可見散在高回聲結節(jié),最大約7mm×5mm,邊界清,形態(tài)規(guī)則,CDFI顯示高回聲結節(jié)未見明顯異常血流信號。門靜脈主干內徑約14mm,門靜脈右支管腔內見實性低回聲,大小約23mm×14mm,邊界不清,形態(tài)不規(guī)則,局部與肝組織分界不清,CDFI:門靜脈主干血流緩慢,左支血流充盈好,右支血流充盈缺損,低回聲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。超聲造影:經左側肘靜脈團注超聲造影劑sonovue2.0ml。肝組織開始增強時間8秒,病灶開始增強時間11秒,邊界清晰。脈期呈均勻高增強,至門脈期和延遲期消退為低增強。延遲期肝S7段局部回聲減低,范圍約82mm×50mm,內見一低增強區(qū),范圍約13mm×16mm。
超聲提示門靜脈內實性占位病變(考慮癌栓可能)
肝S7段異常回聲(不排除原發(fā)性肝Ca,建議進一步檢查)
經與放射科協(xié)調,當天即為該男士安排了上腹部磁共振平掃+增強檢查。
檢查結果如下:
肝硬化、原發(fā)性肝癌
1.肝硬化
常見病因:
慢性病毒性肝炎(乙型肝炎、丙型肝炎)
長期酒精攝入
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
膽汁淤積
遺傳和代謝性疾病
藥物或毒物等
在我國大多數為肝炎后肝硬化,少部分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。
臨床癥狀:
早期(肝功能代償期)——往往無明顯癥狀,或出現乏力、食欲減退、惡心腹脹不適、上腹隱痛、輕微腹瀉等輕微癥狀
后期(肝功能失代償期)——乏力、皮膚黃染(黃疸)、瘙癢、下肢水腫、易出現淤青及鼻、牙齦出血、手掌發(fā)紅(肝掌)、蜘蛛痣、體重減輕 、腹痛或腹部不適、行為或意識錯亂。
原發(fā)性肝癌指原發(fā)于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,是目前我國第4位常見惡性腫瘤及第2位腫瘤致死病因,主要包括肝細胞癌(HCC)、肝內膽管癌(ICC)和HCC-ICC混合型3種不同病理學類型,3者在發(fā)病機制、生物學行為、組織學形態(tài)、治療方法以及預后等方面差異較大,其中HCC占85%~90%。
我國肝硬化和肝細胞癌患者中,由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者分別為77%和84%;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,肝硬化失代償的年發(fā)生率為3%~4%,原發(fā)性肝癌的年發(fā)生率為2%~4%。
原發(fā)性肝癌因其起病隱匿、進展迅速、惡性程度高、治療難度大等特點,給社會帶來沉重醫(yī)療負擔。
CEUS:超聲造影
EOB-MRI: 普美顯(釓塞酸二鈉注射液,Gd-EOB-DTPA)MR
(本文由高尚醫(yī)學影像超聲心電科提供,如無授權禁止轉載;)
相關閱讀: